辛勤耕耘育英才
——我校2011年高考备考综述
近日,2011年高考甘肃省一本、二本最低控制分数线划定,理科一本501分,二本448分;文科一本504分,二本458分。我校高分人数、重点上线人数、二本上线人数均遥遥领先于全市其他省、市级示范性高中。600分以上6人,重点上线407人,二本上线1110人。毛锦文同学以594分的高分名列全省文科第10名,被北大预录取;李沛同学571分名列全省文科第54名。
近年来,我校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狠抓教育教学管理,专心致力于校风、教风和学风的根本好转;不断优化教育资源,加快硬件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在高考备考方面,大力营造“人人关心高考、人人关注高考、人人服务高考”的氛围,求真务实,注重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1.健全管理机制,确保备考策略顺利实施。高考成绩直接关系学校的办学声誉,毕业班的教学管理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点。近年来,我校高三备考工作由校长亲自挂帅,主管教学副校长主抓,教务处组织年级主任、教研组长、班主任开展具体工作,形成了上下统一,全员参与的备考管理机制。备考领导小组在研究备考策略,制订备考计划和备考方案,完善高考奖励办法,确定每轮复习的目标任务、时限要求、方法措施,检查落实等方方面面做了大量而富有成效的工作。
2.狠抓过程管理,强化措施落实。备、讲、辅、改、考是高考备考的基本工作,学校要求教师必须研读《教学大纲》、《考试说明》,研究历年高考试题,明确考试要求,熟悉考试内容,掌握试题特点,深入研究资料,结合学情适当增删取舍所用复习资料;优化课堂教学,做到精讲多练,讲练结合。注重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积极营造教学互动、教学相长、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千方百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强化学生的时间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听课做笔记习惯、总结反思习惯、规范做题习惯和早读晚读习惯,力争做到过程细、工作实、措施严谨、方法科学合理,实现了备考工作由“粗放型”向“精细型”的转变。
3.增强忧患意识,三年全程备考。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让高一、高二全体师生重视会考,把会考备考作为学校重大的教学活动,不折不扣地完成《会考纲要》的学习,制定了“定西一中会考奖励办法”,提出了“在省级示范性学校中,会考成绩全市第一,全省中等以上”的会考目标,为高考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学校十分重视学科竞赛对高考的促进、带动作用,组建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奥林匹克竞赛培训班,定期举办学科讲座,进行系统培训。各学科辅导员根据学生兴趣特点,科学部署,增加深度,拓展广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强化精品意识,培养高水平学生。学校不懈努力,使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四科奥林匹克竞赛预赛在本校直设考点,为学生参与竞赛提供了良好条件和有效指导,一批优秀学生在学科竞赛中脱颖而出,学生通过竞赛培训,提高了学习兴趣,加深了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有力地促进了高考,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声誉。
4.调整辅导策略,落实分层教学。学校要求班主任、科任教师全面深入地了解、分析和研究学生,明确各批次学生的目标,进行分类指导,实行分层次教学。面向尖子生的讲座,按统考成绩,文科全级前30名、理科前60名学生组成文、理专题讲座班,指定备考经验丰富,深受学生欢迎的骨干教师主讲,旨在拓宽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盲点,归纳总结,点拨方法。面向高三全体应届生的讲座,由参加过高考培训会的教师或教研组长主讲,旨在解读新考纲,分析高考试题特点,点拨学科学习方法和备考策略。
5.加强指导与激励,营造备考氛围。学校定期召开高三教师会议,安排部署备考工作。期中、期末和诊断考试后,及时召开了考试分析总结会议。高考前召开了高三学生备考冲刺动员大会,分析学情、教情、考情,凝聚人心,树立信心,营造备考氛围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校实施高考目标责任制,不断完善高考奖励办法,激励广大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高度的责任心,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教学工作。
6.强化训练力度,提高实战能力。学校实行一月两考制,每月上旬进行月考,下旬进行诊断考试,全学期安排6次考试,这些高强度、高仿真的考试,为学生提供了实战演练的机会,对提高学生的应试技巧,应试能力大有裨益。七是拓宽信息渠道,提高备考效益。学校充分地利用网络媒体、报刊杂志等多种渠道,搜集、整理高考信息资料,选派教师参加各类培训会、研讨会,交流学习内容或学习心得,极大地提高了备考效益。
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