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抓三促”行动进行时】区域联动促深度交流 携手并进谋共同发展
——金昌市教育考察团队莅临我校开展交流活动
为探索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谋求两地在教学创新、管理优化、文化建设等领域实现品质提升,11月3日,在金昌市教育局专职督学刘成德的带领下,金昌市教育考察交流团队一行六十人莅临我校,开展为期两天的教育教学考察交流活动。本次活动以“交流、共享、发展”为核心,通过教学观摩、管理经验分享、校园文化体验等多维度联动,搭建校际合作桥梁。
见面交流:初遇破冰启新程
晨光初照,智慧交融。3日清晨,金昌市教育考察团一行踏着秋日的暖阳,走进校园,开启了两地教育的深入交流。见面会上,校长李爱军简要介绍了学校发展概况,并以“友谊之树常青,教育之心相通;携手共进促改革,砥砺前行谋新篇”为脉络,期待双方能围绕教学改革、课程创新、教师专业成长等议题畅所欲言、深入探讨,让两地友谊之树枝繁叶茂,让教育智慧在互动中焕发新的活力。

金昌市教育局专职督学刘成德说到,希望金昌市教育团队能以此为契机,深入交流、全面研讨,以此次考察之旅拉近两地教育者的心距,更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共识,为后续合作埋下伏笔。
集体备课:共同探微研教艺
3日上午,高一高二年级语文、物理、化学三学科分别以《虞美人》《逻辑的力量》《相互作用-力》《化学反应与电能》为主题,上演着一个个教学研讨的精彩场面。








两地学科教师围坐研讨,从课标呈现到教材解读,从学情分析到课堂设计,从作业分层到课后反馈,从学科知识的落实到学科思维的培养,思想碰撞的火花在纸笔间跳跃,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注入新动能。
听课观澜:技艺交流识课堂
3日下午,考察团深入高一高二年级课堂听课体验,并就课程标准的落地、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学目标的分解、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核心素养的渗透和学科思维的培养等多个教学问题进行交流探讨,使双方教师对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新教育理念的有了新认识。




德育经纬:培根铸魂育未来
3日上午,考察团观摩了我校升旗仪式,并参与其中,与我校领导一起为在校团委和高二年级语文组共同举办的《红楼梦》知识竞赛活动中获奖的优秀学子颁奖,同时激励学子们要深入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做新时代教育的传承者。


4日上午,德育工作报告和高考备考经验分享交流环节如期进行。政教处副主任王宝平以《注重内涵发展,打造办学特色,谱写学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题,“三全育人”体系为导向,“品格教育”为主线,从一核、三层、四翼、四大工程、五大内容、六个途径等六个维度展示学校如何通过多元化、多层次的活动实践构建德育生态。


教研处主任王景龙以《教学优化、备考实战与年级管理的三维突破——2025届高考备考及年级管理工作汇报》为题,以什么样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什么样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什么样的备考才能称得上是科学的备考,怎样的管理才科学且效果显著的管理等一系列问题为导向,“四变”和“落实”为经,“两聚焦”“三优化”“四落实”为纬,详细解读了我校教学教研管理、年级管理和高靠备考的系统化设计思路。


社团芳华:多元绽放绘青春
4日下午,考察团观摩社团成为另一道亮丽风景线。国防教育馆内,政教处副主任王宝平讲述着每一件展品的故事,这些故事引领着青年学子们向着更加辉煌的未来迈进。校团委书记李晓燕用心介绍每一个社团。剪纸社里,剪刀与纸张的交响乐悠扬响起,无论是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还是寓意深远的传统图案,都呈现出技艺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书画社团则是笔墨间的诗意栖居,让人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宁静之地,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数学建模的世界里,逻辑与创意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使抽象的数字变得生动有趣。体育社团则是汗水与欢笑的海洋,学生们不仅锻炼了体魄,更学会了坚持与拼搏。心理咨询室负责人刘倩老师讲到,心理咨询室如同一盏温暖的灯塔,照亮了同学们心中的每一个角落,帮助他(她)们建立自信,学会面对挑战。……





校史馆中,办公室副主任陈德文深情的向考察团介绍了我校八十多年风雨兼程的辉煌历程与办学特色,色泽渐变的照片如同时光的琥珀,凝固着全体定中人的精神血脉,诉说着教书育人不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精神的传承。考察团教师们感叹道:“这里每个角落都在诉说着成长的故事,这样的校园文化才能真正滋养心灵。”





合影留念:教育人同心启新章
镜头定格下两地教师并肩而立的身影。两日之访,不仅是一次简单的交流,更是一场教育理想的双向奔赴。两日研讨,不仅是两地教育深入交流的助力,更是作为教育人共同的目标。随着快门声响起,这场跨越千里的教育对话暂告段落,但两地教育人心中的火种已被点燃,必将在未来续写更多共育学子的佳话。

此次考察交流活动,以“见”促思、以“行”促变,既展现了定中人“敢为人先”的改革魄力,也彰显了金昌市教育系统“开放包容”的胸襟气度。教育之路漫漫,唯协同方能致远。相信在两地教育人的共同努力下,这场跨越地域的合作必将结出更多的丰硕果实,为甘肃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生动注脚。
(撰稿:董立顺 审核:王景龙 田永强 监审:水晶)

